建议使用屏幕较大的设备查看以便纵览全局,在手机上及其他小屏幕设备上查看可能无法查看默认包含的Table of Contents。
本小节通过四个部分介绍过程间分析。
- Motivation
- 为什么要引入过程间分析?
- Call Graph Construction (CHA)
- 介绍一个过程间分析必要的数据结构Call Graph
- 当前有数种方法来构建Call Graph,本节介绍其中速度最快的一种(Class hierarchy analysis,简称CHA)
- Interprocedural Control-Flow Graph
- 之前的章节关注CFG,引入过程间分析后,我们向CFG中添加相应的元素,得到过程间的控制流图(ICFG)
- 讨论由于添加了新元素而需要增加的操作
- Interprocedural Data-Flow Analysis
- 通过一个例子(也就是实验一中做的常量传播分析)来总结过程间分析。
之前的章节中都没有考虑方法调用,然而在实际的程序中方法调用非常常见,那么我们如何分析带方法调用的程序呢?最简单的处理方式是:做最保守的假设,即为函数调用返回NAC。而这种情况会丢失精度。**引入过程间分析能够提高精度。**如果使用最简单的处理方式,下图中的n和y分析结果都不是常量,尽管我们能够一眼看出他们的运行时值是n=10,y=43。
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个必要的数据结构Call Graph,中文可以理解为调用关系图。
A representation of call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program.
调用关系图表达调用关系(中文讲起来很奇怪!!),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下:
Call Graph有很多种不同的构造方法,我们接下来会讲解两个极端:最准确的和最快速的。
本课主要关注Java的调用关系图构建。为此,我们需要先了Java中调用的类型。Java中call可分为三类(不需要理解透彻,之后会详细介绍):
- Instruction:指Java的IR中的指令
- Receiver objects:方法对应的实例对象(static方法不需要对应实例)。
- Target methods:表达方法到IR指令的映射关系
- Num of target methods:call可能对应的方法数量。Virtual call与动态绑定和多态实现有关,可以对应多个对象下的重写方法。所以Virtual call的可能对象可能超过1个。
- Determinacy:指什么时候能够确定这个call的对应方法。Virtual call与多态有关,只能在运行时决定调用哪一个具体方法的实现。其他两种call都和多态机制不相关,编译时刻就可以确定。
Virtual call是几种调用中最为复杂的一种,我们首先重点讨论它。在动态运行时,Virtual call基于两点决定调用哪个具体方法:
-
Type of object
-
Method signature
- Signature = class type + method name + descriptor
- Descriptor = return type + parameter types
Java中Dispatch机制决定具体调用哪个方法:c是一个类的定义,m是一个方法。如果能在本类中找到name和descriptor一致的方法,则调用c的方法,否则到父类中寻找。
We define function Dispatch(𝑐, 𝑚) to simulate the procedure of run-time method dispatch.
练习问题
Q:两次对foo的调用分别调用了哪个类的foo?
A:分别调用A和C中定义的foo方法。
- Require the class hierarchy information (inheritance structure) of the whole program
- 需要首先获得整个程序的继承关系图
- Resolve a virtual call based on the declared type of receiver variable of the call site
- 通过接收变量的声明类型来解析Virtual call
- 接收变量的例子:在
a.foo()
中,a就是接收变量
- Assume the receiver variable a may point to objects of class A or all subclasses of A(Resolve target methods by looking up the class hierarchy of class A)
- 假设一个接收变量能够指向A或A的所有子类
下面介绍解析调用的算法。
- call site(cs)就是调用语句,m(method)就是对应的函数签名。
- T集合中保存找到的结果
- 三个if分支分别对应之前提到的Java中的三种call类型
- Static call(所有的静态方法调用)
- Special call(使用super关键字的调用,构造函数调用和Private instance method)
- Virtual call(其他所有调用)
Static call
- 对于不了解OOP中静态方法的同学可以参考这里。具体来说,静态方法前写的是类名,而非静态方法前写的是变量或指针名。静态方法不需要依赖实例。
Special call
-
而Private instance method和Constructor(一定由类实现或有默认的构造函数)都会在本类的实现中给出,使用Dispatch函数能够将这三种情况都包含,简化代码。
Virtual call
- 只考虑继承结构,所以很快
- 因为忽略了数据流和控制流的信息,所以不太准确
常用于IDE中,给用户提供提示。比如写一小段测试代码,看看b.foo()可能会调用哪些函数签名。可以看出CHA分析中认为b.foo()
可能调用A、C、D中的foo()
方法。(实际上这并不准确,因为b实际上是B类对象,不会调用子类C、D中的方法,但胜在快速)
- Build call graph for whole program via CHA
- 通过CHA构造整个程序的call graph
- Start from entry methods (focus on main method)
- 通常从main函数开始
- For each reachable method 𝑚, resolve target methods for each call site 𝑐𝑠 in 𝑚 via CHA (Resolve(𝑐𝑠))
- 递归地处理对每个可达的方法
- Repeat until no new method is discovered
- 当不能拓展新的可达方法时停止
- 整个过程和计算理论中求闭包的过程很相似
- Worklist记录需要处理的methods
- Call graph是需要构建的目标,是call edges的集合
- Reachable method是已经处理过的目标,在Worklist中取新目标时,不需要再次处理已经在RM中的目标
我也不想当无情的PPT摘抄机器,可是markdown对自己做图的支持太差了啊(x。
- 初始化
- 处理main后向WL中加入A.foo()
- 中间省略一些步骤,这里面对C.bar()时,虽然会调用A.foo(),但由于A.foo()之前已经处理过(在集合RM中),之后不会再进行处理
- 这里C.m()是不可达的死代码
注:忽略new A()对构造函数的调用,这不是例子的重点。
这个例子是对本小节的总结,如果不能读懂并独立推导建议重读一遍。如果你理解了第一到第六课的内容但是觉得上面的内容写得不清晰,可以到本书简介中提到的QQ群交流吐槽。
ICFG = CFG+call & return edges
ICFG可以通过CFG加上两种边构造得到。
- Call edges: from call sites to the entry nodes of their callees
- Return edges: from return statements of the callees to the statements following their call sites (i.e., return sites)
例如:
目前这一分析领域没有标准方法。首先对过程间和过程内的分析做一个对比,并以常量传播(本校同学第一次实验作业主题,需要一到六课的基础)为例子进行解释。
Edge transfer处理引入的call & return edge。为此,我们需要在之前章节的CFG基础上增加三种transfer函数。
- Call edge transfer
- 从调用者向被调用者传递参数
- Return edge transfer
- 被调用者向调用者传递返回值
- Node transfer
这一段有存在的必要吗?
Such edge (from call site to return site) is named call-to-return edge. It allows the analysis to propagate local data-flow (a=6 in this case) on ICFG.
如果没有这一段,那么a就得“出国”去浪费地球资源——在分析被调用函数的全程中都需要记住a的值,这在程序运行时会浪费大量内存。
要记得在调用语句处kill掉表达式左边的值,否则会造成结果的不准确,如:
讲到这里,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,看看过程间分析的引入到底能带来多大的精度提高吧。上述例子应用过程间分析的完整推导如下:
而如果只做过程内分析,则精度大大下降:
The X You Need To Understand in This Lecture
- How to build call graph via class hierarchy analysis
- 如何利用CHA构建调用关系图(call graph)
- Concept of interprocedural control-flow graph
- 过程间控制流图(CFG)的概念
- Concept of interprocedural data-flow analysis
- 过程间数据流分析的概念
- Interprocedural constant propagation
- 例子——引入过程间分析的常量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