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Commit

Permalink
add reading zizhitongjian 001、002
Browse files Browse the repository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
  •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
lyremelody committed May 12, 2024
1 parent 1ea818a commit 2eb6ed3
Show file tree
Hide file tree
Showing 3 changed files with 108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.
48 changes: 48 additions & 0 deletions content/reading/zizhitongjian/001.md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
@@ -0,0 +1,48 @@
---
title: '作为领导者要能坚守原则 - 读《通鉴》001'
linkTitle: '作为领导者要能坚守原则 - 读《通鉴》001'
type: 'docs'
weight: 192001
bookFlatSection: true
bookHidden: false
date: 2023-11-20
isCJKLanguage: true
params:
author: lyremelody
---

《资治通鉴》开篇第一句:“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403年),初命晋大夫魏斯、赵籍、韩虞为诸侯。”

实际上,「三家分晋」的起点并不是这三人,而是他们的祖辈:魏文侯魏斯的祖父魏桓子、赵烈侯赵籍的祖父赵伯鲁的弟弟赵襄子、韩景侯韩虞的祖父韩康子。

「三家分晋」的终点也不是这三人,而是他们的子孙辈:魏文侯魏斯的儿子魏武侯魏击、赵烈侯赵籍的儿子赵敬侯赵章、韩景侯韩虞的曾孙韩哀侯。

「三家分晋」的简要过程:
* 当时,曾经在春秋时期称霸的晋国的大权被四家大夫把持:智家(智伯瑶)、赵家(赵襄子)、韩家(韩康子)、魏家(魏桓子),其中智家的势力最大。但智伯瑶太自大。
* 公元前453年(晋哀公四年),韩赵魏三家在晋阳之战,大破智伯军、擒杀智伯瑶、尽灭智氏宗族、瓜分其地。这之后晋国实际上就落入了韩赵魏三家。开启了「三家分晋」。
* 公元前403年,周天子首次分封大夫为诸侯,即晋国大夫魏斯、赵籍、韩虞。周天子竟然破例承认了这三家大夫为诸侯。
* 公元前376年,即周天子对韩赵魏封侯的27年后,韩赵魏三家把晋靖公废黜为平民,瓜分了他的残余领地。完成了「三家分晋」。

「三家分晋」从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376年,前后历经七十多年,为何司马光把中间封侯的这一事件放在开篇呢?

司马光认为公元前403年的封侯事件,是治乱分野;这乱世的开启,要负责任的并不是韩赵魏三家,而是周天子,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礼教,破坏了原则。

在这一句封侯事件之后,就是司马光关于这一事件和礼教的分析,实际上也是关于「坚守原则」的论述:
* 古时治国的底层逻辑就是「礼教」。通过礼教来分辨贵贱、区别亲疏、裁决万物、处理日常事物,没有一定的名位,就不能相应地显扬;不享有标识名位、爵号的器物,礼制等级就无法体现。
* 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,用器物来分别标志,然后上上下下才能井井有条,分明不乱,这就是礼教的精华所在。如果名位、器物都没有了,就没有了礼教。
* 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,礼教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名分,确定名分中最重要的又是匡正名位。
* 这样,天子统率三公,三公督率诸侯,诸侯节制卿、大夫,卿、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,天下太平。

说得这么玄乎,实际上就是定了那么一套原则和规则来维护统治。要不然怎么能凭天子一人掌管天下呢?

用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有一套职场规则和处事原则,要在那个年代做天子、为官为民,都要遵守这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原则,天子的重要职责就是维护这套规则和原则。

晋国韩赵魏三家虽强,但不敢自立僭越。结果,周天子不辨是非、打破了这个原则,应承了晋国韩赵魏三家封侯。

大家看到这个情况,估计都惊了,开始觉得还可以这么玩,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」、「谁强谁就是老大」,然后就各种开打,开启战国时代。战国七雄,打了一百多年,一直打到秦灭东周、公元前221年灭六国而统一。

倘若穿越到公元前403年,成为了周威烈王,能改了这句封侯的历史吗?周朝积弱,到了周威烈王的上一代,就无地可封了。虽贵为天子,但实际上他自己觉得没有安全感。他想有点安全感,就想“讨好”诸侯以换取诸侯的支持,然后就做了这么个糟糕的事情。

在工作中,作为团队领导者,一方面是要知道有哪些原则,另一方面也能坚守原则吗?也常常有类似的境遇,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。会不会因为压力和诱惑,做出一个破坏原则的决策,从而让团队「治乱分野」?

这就是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的开宗明义,领导者坚守原则很重要。
40 changes: 40 additions & 0 deletions content/reading/zizhitongjian/002.md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
@@ -0,0 +1,40 @@
---
title: '选人原则之德胜于才 - 读《通鉴》002'
linkTitle: '选人原则之德胜于才 - 读《通鉴》002'
type: 'docs'
weight: 192002
bookFlatSection: true
bookHidden: false
date: 2023-11-21
isCJKLanguage: true
params:
author: lyremelody
---

选人,最应该看重什么?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中给了几个例子,然后做了一段经典的关于才与德的分析,给出了一个原则。

晋大夫智宣子选继承人,更看重才。晋大夫赵简子选继承人,更看重德。最终这两家族的命运截然不同。

智宣子选智瑶为继承人,因为他有五项长处:长得帅、精于骑射、才艺双全、能言善辩、坚毅果敢。但智瑶唯一的短处就是居心不仁。虽然族人劝智宣子,不仁的人如果身居高位,用他的长处来制服别人去做恶事,一定会离灭亡不远了。结果智宣子不听。

智宣子去世,智瑶当政。在一次与另外两位晋国大夫韩康子、魏桓子的宴会中,智瑶在席间仗着自己势大,就戏弄了韩康子。当家臣智国提醒他,“这样做会招来灾祸的”。智瑶不以为然,觉得自己势力强大,不给他们灾祸就不错了,谁敢说啥。然后智瑶向韩康子索要领地,得了一万户的城邑;而后又向魏桓子索要领地,又得了一万户的城邑。接着智瑶得寸进尺,又向赵襄子索要领地。赵襄子不给,智瑶大怒,集合韩、魏两家率军去攻打赵家。大军将赵家围在晋阳,引水灌城,大水把整个城都淹了,百姓的锅灶都被泡塌了,长出了青蛙,然而人民仍然对赵襄子忠心耿耿,誓死不降。一天,智瑶带着韩康子、魏桓子在城外水中巡视,得意地说“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”。结果这句话让韩康子、魏桓子想到水也能灭了韩魏两家,汾河水可以灌魏都城安邑,绛河水可以灌韩都城平阳,这让他俩不寒而栗。赵襄子派张孟谈潜出城见韩魏二人,劝说道:“唇亡齿寒,古之常理。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,赵家灭亡就该轮到你们韩魏自身了。”几经劝说,韩魏反了,连同赵家杀了智瑶,尽灭智氏一族。

司马光说,智氏一族的灭亡,在于智瑶多才少德。

智氏一族的灭亡,在于智瑶狂妄、自大、骄傲、轻敌。越是身居高位,德行尤为重要,要能抵制权力等的诱惑、控制欲望、谨言慎行。智宣子选多才少德之人,估计他本人也是类似,分不清才与德。

另一个晋大夫赵简子在同一时期也在选继承人,他有两儿子,大儿子伯鲁、小儿子无恤。赵简子怎么选的呢?他把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,分别交给两个儿子,嘱咐说:“好好记住!”过了三年,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来,大儿子早不知道把竹简丢哪去了、上面的内容一句话也不记得;而小儿子无恤立即从袖中取出竹简,将上面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。赵简子认为无恤贤德,就立他为继承人。无恤即赵襄子,后来在晋阳之战跟韩魏两家一起灭了智家(上一段的内容)。在晋阳,百姓能对赵襄子忠心耿、誓死不降,是因为早年赵简子为其谋的退路。赵简子早年派尹铎去治理晋阳,减轻赋税、笼络人心,以期望将晋阳作为危难来临时的退路。这里不得不说,赵简子深谋远虑,居安思危、早早地就筹谋退路。赵襄子也确实贤德,他因为当年父亲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,竟不立自己的五个儿子。他封伯鲁的儿子于代国,称代成君,却不幸早逝,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。赵浣就是在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封侯的赵烈侯赵籍的父亲。

司马光认为,才和德是不同的两回事,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,一概而论称为贤明,于是就看错了人。
* **所谓才,是指聪明、明察、坚强、果毅;所谓德,是指正直、公道、平和待人。才,是德的辅助资本;德,是才的中心统帅**
* **德才兼备,为“圣人”;无得无才,为“愚人”;德胜于才,为“君子”;才胜于德,为“小人”**
* **挑选人才的标准,如果找不到圣人、君子来委任,与其选择小人,不如选择愚人**
* 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、小人挟才以为恶。持有才干做善事,能处处行善;凭借才干做恶,就无恶不作。而愚人如果想做恶,因为能力不够,还是有所限制,就像小狗咬人,很容易被制服。如果小人有能力为非作歹,为害之大就可想而知了。
*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,有才的人使人喜爱;对喜爱的人往往宠信专任,对尊敬的人往往敬而远之,所以选人常常被才干蒙蔽而忘记了考察品德。
* 自古至今,国家的乱臣奸佞,家族的败家浪子,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举不胜举。所以治国治家者要能审慎地考察「才」与「德」两种不同的标准,知道选择的先后。

司马光分析了选人的原则,结论是,**选人要分别考察「德」与「才」,德胜于才**

话说回来,这个道理似乎很明显,就说自北宋之后,多少人读过《资治通鉴》,这个开篇第二个观点应该被很多人所熟知。但为何还是出现了很多的乱臣奸佞、败家浪子?估计是选人的人自身没有做到德胜于才,自己没有分清区别、没有分清标准,或者从价值观上并不认同。

所以,可能**得先要求自身能达到,才能分清和选对**
20 changes: 20 additions & 0 deletions content/reading/zizhitongjian/_index.md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
@@ -0,0 +1,20 @@
---
type: docs
title: "资治通鉴"
linkTitle: "资治通鉴"
weight: 192
bookCollapseSection: true
menu:
main:
weight: 30
pre: <i class='fa fa-cogs'></i>
cascade:
type: "docs"
date: 2023-11-20
isCJKLanguage: true
params:
author: lyremelody
---

* [作为领导者要能坚守原则 - 读《通鉴》001](./001.md)
* [选人原则之德胜于才 - 读《通鉴》002](./002.md)

0 comments on commit 2eb6ed3

Please sign in to comment.